“禮”是三綱五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本期“乾昇國學堂”帶您系統的了解“禮”的形成背景、形成過程,以及“禮”的價值與社會應用
我們知道孔子的一生非常推崇周文化,曾經說過“郁郁乎文哉,吾從周”
翻譯一下,就是“周朝的文化如此的繁盛,我要用一生去追隨。
孔子對制禮的周公十分崇敬,
曾說:"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"。
翻譯一下就是
“我衰老的很厲害,已經很久沒有夢見過周公了”
孔子為什么如此的推崇周公呢
在三千年前,
有一位周公姬旦,
制禮作樂,
由此奠定了中華禮儀文明的根基
我們現在都講,
中華文化叫禮儀文化
其實一開始叫禮義文化。
這個義是沒有單立人旁的.
就是說,周禮所講的“禮”是有道義的。
現在有很多討論周禮的書都認為,
周公制禮作樂是為了明貴賤、分等級。
其實不然
在西周之前的夏、商都有禮
為什么孔子要獨尊周公所制禮樂
而不去講夏和商呢
周公制禮作樂
它區別于夏商之禮的價值究竟在什么地方?
清華大學彭林教授說過一句話 “禮緣情而作” 周公制禮作樂首重人的情感
不單純是為了,
明貴賤 分等級
而是為了
創造一種有效的抒發人情感的方式。
禮是從祭祀而來!
“禮記”里面說過:“禮,始呼飲食”
也就是說“禮”是從吃飯來的 例如西周時期的列鼎制度,
天子在祭祀的時候,用九鼎八簋,
諸侯用七鼎六簋,
然后大夫用五鼎四簋。
這其中,鼎是用來煮肉的。
而簋是用來裝飯的,
也就是吃飯用的。
因為吃飯是人的情感發展的自然要求。
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
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吃飯,
當我吃飯的時候,有位先生正好在旁邊。
我很自然就會想到他餓不餓,
他需不需要吃飯。
所以,所謂禮就是,
當我端起茶壺往自己杯子里
倒水的時候,
我要想到別人也需要喝水,
所以我先給別人倒。
我給別人倒就符合禮, 我沒有給別人倒,
只顧自己,就不符合禮。
也就是禮的精髓在于,
你內心對他人有沒有關愛,
內心是不是真正的尊重他人,
所以孔子說“人而不仁,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”
如果你內心對他人沒有關愛,
那你的這些禮都沒有任何價值。
地址: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太白南路181號西部電子社區B座1106
傳真:029-83227488
郵箱:916903812@qq.com
網址:www.hematologynews.net